今天新疆油价_新疆天气油价走势
1.猪价“跌惨”,玉米、小麦“大变脸”,油价重创超5%,发生了啥?
2.甜蜜的烦恼:一文走进全球糖产业的大格局
3.棉花价格如何
4.猪肉跌破14元,有地区鞭炮解禁,油价恐再上涨,什么情况?
08/09年度棉花市场行情分析
日期:2008-10-13 13:47 作者: 来源:中国棉花信息网
十一前后,笔者到河北南部及鲁西北棉区的棉花地和棉花加工企业看了看,得到一些棉花圈、供销社朋友们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本人归纳了一下个人看法,存在以偏概全或草率定论的成份,请朋友们指正:
1、2008/09年度国内棉花产量真得能同2007/08年度持平?笔者今年没有到新疆去,不敢枉下结论,但从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北部来看,棉花的单产同比增长的希望不大,河北南部根花和中期花都不多,秋桃的长势不错,但十一前后的降温,对棉花的生长和质量造成影响山东德州地区棉花摘进度十一后达到70%以上,但相当一部分棉农反映,从收回家的数量估算,籽棉产量同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所下降,棉农认为问题集中在棉种的质量和前期降雨及棉花重茬、早衰上。江苏单产上升,但植棉面积大幅下降安徽棉花单产和质量双下滑,湖北、河南的形势同安徽、江苏等是“墙里墙外”的关系,湖南和山西、陕西的丰产难改大局——笔者认为内地减产至少在20—30万吨而新疆北疆气温下降、对摘进度和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08/09年度国内总产不会超过750万吨。
2、资金并不是影响和制约棉花加工企业收购籽棉的“瓶颈”,从对几个市级、县级棉麻分司的调查来看,通过第三方监管或财产抵押等方式或多或少都拿到了农发行,但受棉籽“上窜下跳”以及全球商品期货下泻施压的影响,哆哆嗦嗦不敢收,如某公司400型大厂,到十.一前只收了10多万斤籽棉,轧花机根本开不起来而一些个体200型厂和400型厂却靠自有资金开秤收购、加工,但基本全是据棉纺厂“订单加工”,加工出来一批走一批,够一车装一车,决不存货,笔者曾到东光某收购了500万斤以上籽棉的400型厂参观,其折算下来的加费每吨260元左右,快进快出的利润每吨250—300元,400型大包比周边小包的销售价高120—200元/吨,轧花厂随时根据油脂厂的反聩调整收购价。
3、即使籽棉收购价跌到2.90元/斤以下,农民弃棉种粮的积极性也不高,一方面是种冬小麦和玉米两季的投入比一季棉花要大,而且集中收割期间劳动强度不小,另外对一部分棉农而言,种棉多为了“活钱”,9月后可随时填补家庭支付再者随国内经济形势由防“通胀”转向“防紧缩”,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商品呈现下跌、回归理性的势头,玉米、小麦、大豆等等售价全线回调,10月8日河北、河南等地玉米的收购价滑至0.80元/斤左右,新疆则低至0.77元/斤以下,全年度“平开低走”的趋势形成,粮棉比价出现一定幅度倾斜,但还没逼到棉农痛下决心的地步。
4、棉纺织企业“麻杆打狼——两头害怕”。一方面在购新棉和2007/08年度新疆棉时尽量压价现款价格,一方面担心因棉价下跌推倒整个产业链“多米诺股牌”,造成棉纱布的销售价大幅下挫,压空眼前还算不错的利润,各地中小棉纺织企业融资困难,民间资金、高利贷压垮了部分厂家坚守或“二度开机”的信心。目前一些棉花企业、棉纺厂反映,即使农发行足额下发,今年也不敢用,企业资金链紧张只是表面现象,下游销费终端严重萎缩才是问题的关键。
10月6、7两日郑期成交量的巨幅放大,显然是浙江大地期货公司及其它炒作力量的短期行为,资金实现在大进快出,国家可能收储的消息面刺激作用并不强,在全球商品市场遍插“绿旗”的情况下,国内棉花市场险些玩了回“中原突围”的大戏,但随8日资金获利后大量外逃,“插曲”结束,郑期和撮合再回“空逼多”行情。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日决定:从10月15日和10月9日起分别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一年期人民币存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存基准利率双双下调的举措为近十年来罕见,而全球7大央行共同减息救市说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已无可避免。笔者分析,对中国而言,2008年下半年并只是金融风暴到来折“前奏”,2009年才是“重灾区”,棉纺织行业将加速洗牌和淘汰,中国的棉花产业向“自给自足”靠拢。对棉花走势,个人认为:
一、棉价随同整个商品市场补跌的趋势短期不会有根本改变,棉价加速下跌加快收储政策的出台,但恐怕难以托住底部,国内棉破12000的阻力不大,棉农成为这场博奕的“牺牲品”。
1、有关部门讨论的最低收购保护价,在部分地区籽棉摘进度达到50%以上出台,“黄花菜凉了半截”,按9月底,农发行各省级分行陆续对外公示了2008/2009年度新棉收购的上线和风险控制线为每公斤4.8元—5.6元(新疆为5.4元/公斤),显然两条“红线”低于棉农的预期,在种植成本和人工费用大幅上升的前提下,棉花又成了“多收三、五斗”的代表,政策出台不及时和执行不彻底加大了棉农和棉花企业的担心。
2、农发行新棉收购上线标准基准暂定为500元/担,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决定上下浮动,最高可以上浮50元/担,实施第三方监管的棉花,收购上线则最高可以上浮60元/担,因此1吨皮棉的上限为11200元,而2007/08年度江苏、河北、安徽省等省执行的上限是570元/担,即11400元/吨,比本年度高了200元/吨,说明国家也在有意压低棉价,降低棉花企业风险。
3、收储的前提是“棉价过低”,从湖北省农发行制订的“上线为500元/担,不上浮风险控制线为11500元/吨(标准级籽棉价格控制在2.6元/斤以内)。”来看,皮棉到厂价12000将是国家认定的底部,而近日新疆329和地产棉的到厂价均滑落至12500—12800元/吨,离国家划定的“警戒线”仍有500元/吨以上的差距。
4、随经济危机空降欧州,并向亚太地区蔓延,各国给纷启动救市,全球期货商品下泻的脚步虽有所放缓,但离谷底尚有一段空间,棉花期货更多的是受经济因素左右,脱离简单的供需层面。
二、中国的棉花问题出在消费上,一味的调高产量不过是为了“自圆其说”棉纺织厂的真正压力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和消费信心的大幅萎缩,资金链紧张只是个表现形式,有很多企业表示,现在即使农发行肯大幅放贷,自已也不敢用,一是机器开足了,只能增加纱布库存,现在基本都是按订单生产,没订单就停机二是的利息太高,一般产品的销售利润降至“脚面”以下,目前能“自保”的多是新产品和浮动汇率订单。据8月USDA和Cotlook的报告测算中国2008/09年的棉花消费量分别为1150万吨、1058万吨,与笔者的估测至少相差100万吨。
1、2007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中国纺服出口总额的16.84%,人民币兑美元虽不断升值,但对欧元却连续贬值,但2008年以来,欧元却大幅贬值,一个月竟达到10%以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受重创,对美、对欧出口配额大量剩余,很多企业为了完成创汇指标“硬着头皮”接单。
2、美次贷危机只是全球经济衰退的一个导火索,正从欧美发达国家烧向亚州,中国外汇储备大幅贬值(至少10%以上),做为创造贸易顺差的大户——纺织品服装业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企业面临接单难、难接单、不接单更难尴尬局面,反正站着、坐着、躺着都活不下去。
三、对2008年下半年乃至2009年中国经济的担心愈发加重,棉花、棉纺织业只是这个大环境下相对薄弱的一环,有人打的比喻是:中国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才刚刚开始,为欧美买单也刚刚开始,这阵风才刚刮到天津,离北京还有100多公里。中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金融工具,从调控到放松,从防通胀到防通缩,从冷眼旁观到被动救市,因此笔者对2009年的棉纺织业仍不看好,棉花消费能力很可能从“软着陆”到“硬着陆”,相当一部分纺织服企业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1、美国金融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日前公布的美国消费信贷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美联储伯南克更是称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就像传染病一样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传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经呼吁各国取全面行动,防止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下滑。
2、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降息对解决危机作用有限,很可能仅是让经济放缓的速度变慢,防止其过快下滑,但下滑的趋势并不会改变。此轮降息,是中国首度与全球央行同步行动,与之相比,在此前即使有协调,也会有点时间差。业内分析,此次同步降息仅仅是第一步,中国可能更多参与到全球央行的其他同步行动。
2008/09年度棉企纺企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2008-8-6 11:34:59 中国棉花信息网 文字选择:
一、 基础棉花信息:
1、 从种植面积、产量、天气等基本信息预测年度供应形势
a:2008/09年度棉花种植8468万亩,同比减3.15%,中储调查降4%,其中新疆兵团753万亩,降91.3万亩,江苏减种35%
b:2008/09年度产量722万吨,同比降5%,其中新疆280万吨,河南和江苏减产较大
c:山东、河北、江苏等内地棉区前期雨水多,坐桃低,棉花上市期估计推迟10—15天,内地棉区基本在9月20日前后集中上市,山西、陕西等地8月中下旬前后可开秤、加工
d:2007/08年度棉花供应:760+255(进口250—260间)+44(期末—期初,USDA)=1059;2006/07则为1021万吨,同比增3.6%
f:对2008/09年度产量的估计:USDA:773;ICAC:806;本网:722;cotlook:750——关键看后一个半月的天气
2、 从纺纱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判断棉花消费能力
a:至6月底,本年度纺纱量1744.85万吨,全年破2100万吨不成问题;但疑问颇多,6月份纺纱量创纪录的达到199.9万吨?
b:2006/07年度,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晴纶短纤等供应总量约880—900万吨,而棉花供应1021万吨,全用来纺纱(不计损耗)只有1900—1920万吨,而当年纺纱量为1903万吨?增长 200多万吨的纺纱量只需38万吨棉花?
c:2002、2003、2004年我国棉纺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100%以上,2005年、2006、2007年分别降至55.5%,19.8%,13.32%,2008年1—6月份增幅降至两位数以下
d:2007/08年度中国棉花消费水平增长OR下降?新增的产能大还是减、停产的比例高?本网认为需求下降30—50万吨
f:新疆棉和高等级美棉、澳棉需求低于预期,说明高支纱、高支高密坯布遭遇出口瓶颈;另外是产业升级盲目、过快
3、 从种植、收购、加工、棉副产品、运输成本来估算棉花价格
a:2008/09年度棉花种植物化成本增多少?70—120元/亩,增幅20%以上,以500斤亩产计算,籽棉价格上涨0.15—0.20元/斤
b:决定2008/09年度籽棉收购价格的主要是棉籽价格?对棉籽价格造成直接影响的是原油、大豆、玉米等相关产品的价格,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和基金炒作——上涨仍是主题
c:成品油价(93#汽油普涨0.85元/升)、人工成本上涨(拣三丝和轧花)导致1吨皮棉的成本40—50元;以300公里计算,运输费用上涨45元左右—合计近100元
4、 从国家针对棉花、棉纺的政策分析
(1) 针对棉花:
a:新疆棉移库运输补贴政策,自2007年度至2010年度,需其它措施配套:可能抬高新疆籽棉收购价,投资新疆的棉纺织厂搬回内地?
b:良种补贴涵盖的范围在缩小——棉种价格上涨,补贴面积下降和棉农对“良种非良”的认识
c:棉花进口滑准税,从临时进口关税到两税合一直至全面取消是个必然过程,前提是给予棉农足够的植棉补贴和保护
(2) 针对棉纺:
a: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至6月底,升值幅度超过20%——商务部向院建议,给出口企业喘息时间和打压热钱流入,热钱流入同人民币升值相互强化
b: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2%。1、自8月1日开始实施,但调整范围和作用低于预期,看似我们直接补贴的是纺织企业,实际上补贴的却是国外的消费者;2、难逆转2008年下半年纺织形势;3、成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让步的底垫;4、退税能否及时退给企业?
c:货币从紧政策的转向——通货膨胀压力有可能走向中期或者长期化,货币政策的从紧态势将会持续,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高企是主要困境,短期国家从上救市的希望不大,但政策的灵活性会增强,中小企业会得到一定救助;
(3)出口形势:2008年5、6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同比增幅分别为9.67%和-4.18%,但若以人民币结算,其同比增幅分别为-0.54%、-12.46%,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硬着陆”——必然要出口退税上调,棉纺厂进项税统一以及进口纺机免关税等政策
二、 深入分析棉花形势:
1、 利用基础信息,判断年度棉花的走势,准确的做出中轴线,选择买入或卖出时间
a:判断棉价的高点或低点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中长期走势,做一个面而非一个点,2008/09年度轧花厂仍赚加工费,流通企业没空间
b:短期关注下游产业形势(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比供需、成本更有效——棉花消费进入滞涨、下滑期,一些外商估测2008/09年中国棉花需求1020—1030万吨,本网950—980万吨
c:新疆棉移库补贴措施将使外棉,特别是高等级外棉的进入遇到阻力,取得国内经营权外商家数增多,操控数量加大(2007/08年度至少30万吨,新疆棉15万吨以上,约占国内棉花流通量的1/10)
d:内地棉花产业要向新疆转移?内地饮用水、灌溉用水水位下降(东北、华北和西北较重);土壤沙化日重;棉花用工虽长,但强度不大;新疆压缩植棉面积——种棉仍是部分地区首选
2、 从原油及农产品(大豆、玉米等)的走向判定棉价趋势
a:2007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40%,2008年1季度再涨16%,全球粮食供应压力增大,印度、俄罗斯等40个国家发布了限制出口措施
b:发达国家加大玉米、大豆等生物能源的推广和开发,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共4200万吨,2022年将达到1.8亿吨
c:大豆的定价权已丧失、油脂厂多用进口大豆,国际谷物市场都在下降探底;菜籽油高位回落,对油类市场形成打压——通胀的压力下,棉籽的价格仍有冲高的动力,但肯定要低于2007/08年度
3、 从全球、中国经济环境(主基调)把握棉纺、棉花总体方向
a:宏观调控是收紧还是放松?国内的通胀由国际大环境输入和国内经济结构内在问题引起的,通胀压力有可能走向中期或者长期化,对棉花、棉纺行业的、融资“易紧难松”
b:纺织工业的“拐点”已现?真正困难的是2008年下半年和整个2009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大部分纺织企业已处于“零利润”状态,,1/3棉花企业、1/3棉纺厂将在2008年底前淘汰
c:对部分大中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可能会加大,主要在出口退税和进口纺机免关税和信贷上,国家领导7月初对江浙粤鲁密集的集体调研,相信政策随后出台
三、 棉花买卖操作中厚积薄发:
1、 利用多层次信息——电子盘上规避风险:对套期保值充分理解和运用
a:中国期货市场目前没有期货投资基金,棉花期货95%以上是散户
b:现货商缺位,套保力量不足,而国外大棉商则100%在纽期上做套保
c:市场资金扩容速度赶不上品种扩容速度
d:,《期货交易暂行条例》依然禁止证券公司等金融类企业进入期货市场
f:需要棉花企业和棉纺厂提高认识,在已成熟的撮合市场锁定利润空间
2、 建立自已的信息渠道——指导籽棉收购、加工、流通和销售
a:2008/09年度3.50元/斤的籽棉收不收?棉农同轧花厂间的僵持局面短期难解——自已给收购价划个范围,2.90—3.30元/斤,随棉籽的价格调整,专家=砖家
b:2008/09年度谁成为棉花经营的主体?轧花厂VS棉纺厂,棉价抵抗风险的能力下降,流通企业这个“蓄水池”越来越小
c:关注轧花成本,更要关注下游棉纺织形势
3、 轧花厂充分利用资金——做两波行情
a:加工时期“快进快出”,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扩大加工量,只赚加工费
b:在棉花 “拐点”出现后的第二或第三高点进入(需要一定的判断能力,一般出现在5、6月份),做一轮推涨行情
4、 棉企认清形势,联合抗“外”——争取国棉定价权
a:外商把经营国产棉做为身份和实力的标志——资金优势和套期保值是其法宝
b:资金短缺的大中型轧花厂很或能投入外商怀抱
c:应该扶持一些棉区、省份内的龙头棉花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至少要把65%以上的棉花掌握在手中
d:融资渠道变窄,对农发行资金的依赖度继续上升,能否10.1前下发,有关部门表示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棉花收购、加工,但轧花厂和流通企业敢不敢用,何时用是个关键。
来源:中国棉花交易网 ://.socotton
猪价“跌惨”,玉米、小麦“大变脸”,油价重创超5%,发生了啥?
飞机安全吗? 为什么那么多的飞机出事
飞行事故档案局的资料显示,2014年飞机每百万次飞行只会发生2.1次坠毁,而汽车每十万人的死亡率在10人左右,这意味着飞机还是比较安全的交通方式。以乘客旅程计算,航空飞行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以时间计算,每100万小时才有12.25人死于航空事故,每年航空事故死亡人数要远远低于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
飞机税费为什么那么多?国内机票要交机场建设费跟燃油费,而买国际机票除了要交这两项税之外,还有交更多其它名类的税,包括战斗保险费、代各国 *** 收取的门户城市出入境税、检疫税等费用,有的国度像美国还有海关应用税、动物免疫检讨费等。它依据当天的银行汇率转换成出票当地的货泉盘算,因为天天汇率不同,税金以出票当天结算的价格为准,但变更幅度不会很大,除非油价上涨,因为所有税项里燃油费是最贵的。
2014年为什么那么多飞机事故?只能说是飞机、天气等诸多原因吧,还有就是现在资讯比较发达,只要有飞机事故的,大家上个网就能看到了。以前其实也有很多飞机失事的,只不过资讯不发达,你不知道而已。总体来讲,飞机还是比较安全的吧,个人认为,比汽车安全多了。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飞机场请你认认真真的思考一下,我国飞机场是多是少。美国 13,513 。 俄罗斯 1,218。德国 539
中国 507 。可以看出与我国人口数量相比,我国还需要多建若干座机场,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郑州最近为什么那么多飞机马头岗 空军部队。。。
最近飞行员训练比较多。。
现在似乎已经结束了
谢谢 给分哦
新疆为什么那么多飞机场
远啊……你开启地图看看,新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那么多男的都打飞机因为打飞机的危害他们不知道,应该告诉他们去百度戒色吧看看打飞机的危害
今天军用飞机为什么那么多可能性包括:转场、日常训练、演习、战备巡逻......
放心,没有爆发战争。
近来天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飞机?难道你到现在还没想好打哪一架么?所以他们就一直派飞机来给你选啊!快决定吧!飞行员很累的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坐飞机不关机1、那么多人坐飞机不关机,是因为飞机上并没有什么装置能侦测到手机是否是开机状态,手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无线电装置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手机就是导至飞行事故的原因,如果那样的话,飞机早就会限定带手机入机舱了。
2、飞机入平飞层后,一般是万米高空,那里也没有讯号,开也是白开。
3、手机一般只有在起降的时候才能够正常通话,而起降时也是飞机飞行最为危险的两个时段,所以我们乘飞机最好按规定关机。为了飞行和我们的生命安全。
甜蜜的烦恼:一文走进全球糖产业的大格局
导读临近国庆,国内农产品市场行情陡然变脸,其中,生猪价格跌势反扑,节前猪价“跌惨”,价格即将跌破12元/斤,养殖户忧心忡忡。
而在粮食市场,玉米、小麦行情“大变脸”。
其中,小麦价格普遍上涨,制粉企业全面涨价,涨幅达到了10~20元/吨!而在玉米市场,玉米价格却震荡走低,东北以及黄淮部分工厂压价现象依然存在!而在国内成品油市场,油价重创超5%,92号汽油价格有望跌破8元/L,那么市场发生了啥?具体分析来了!
01、猪价滑坡下跌!
中秋后,国内生猪价格迎来“小阳春”,生猪价格连续走强,国内均价冲高12.14元/斤,但是,随着官方稳价措施发力,市场二次育肥现象减弱,猪价应声下跌,9月28日,屠企报价降至12.03元/斤,猪价即将跌破“12元时代”,本轮猪价迎来“3连降”!
此轮猪价震荡走低,关键在于前几日,牧原、温氏以及双胞胎等主流头部猪企为了稳定节日市场供给,纷纷发声将于国庆前后加大生猪出栏力度!受头部猪企出栏放量支撑,叠加,国内消费跟进不畅,猪价偏高限制了二次育肥继续补栏标猪的情绪,猪价震荡下行,市场呈现窄幅下挫的态势!
但是,从目前市场供销来看,猪价下行支撑逐步减弱,市场有止跌上涨的预期!一方面,消费跟进不畅,批发市场白条猪剩货较多,屠企走货压力存在,对于猪价上涨有掣肘的表现!叠加,储备猪肉本周继续投放,这也将抑制猪价反弹;另一方面,养殖端出栏偏紧的表现依然存在,虽然,部分头部猪场有节前加大出栏规模的预期,但是,临近月底,国内主流猪企出栏多以超额完成,规模猪企出栏控量,贸易商看涨情绪转浓,猪企涨价现象增多,叠加,散户猪场认价出栏预期不足,社会面猪源供给偏少,这也加剧了屠企上的难度!
因此,基于市场供需博弈,在消费惨淡以及市场缺猪博弈下,个人认为,猪价跌势或将逐步趋缓,市场有震荡偏强的走势,但是,由于官方稳价保供的决心,预计,猪价调整维持在弱势,国庆期猪价以横盘偏强为主!
02、玉米、小麦“大变脸”!
在国内粮食市场,8月底以来,国内小麦价格萎靡不振,市场呈现横盘态势,制粉企业小麦挂牌报价普遍维持在1.53~1.57元/斤!但是,随着贸易商腾库完成后,市场小麦流通减少,基层农户惜售囤粮情绪较高,制粉企业到厂粮源不足,而随着天气转凉,国庆期临近,部分制粉企业节前有补库的积极性,国内小麦价格涨势反扑,市场呈现普遍上扬的表现!
据了解,在国内市场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五得利、河等主流小麦加工企业,报价上涨6~20元/吨,其中,山东地区,主流制粉企业报价维持在1.54~1.585元/斤,大部工厂报价横盘1.55~1.56元/斤;在河南地区,新乡五得利、克明淀粉、遂平五得利、周口益海嘉里以及商丘五得利报价上涨8~20元/吨,执行价1.535~1.568元,大部行情维持在1.55~1.56元/斤;在河北地区,邢台河、隆尧今麦郎、柏乡五得利、霸州益海嘉里报价上涨6~10元,执行价1.55~1.57元/斤!
小麦价格普遍上涨,重心逐步上移,根源在于需求逐步改善,而小麦上量逐步减少,叠加,国庆期的因素,制粉企业有集中补库的意愿,小麦价格涨势反扑!而据了解,新疆地区开启4万吨小麦拍卖,但是,对于国内市场的影响偏弱,大家也不必过于忧心!
而在玉米市场,随着新粮玉米上量逐步增加,贸易商不急于高位建库,市场随收随走增多,深加工到货粮源逐步增加,由于新粮水分偏大,工厂有借势压价的情绪,东北以及华北、华北地区,深加工报价有震荡下行的态势!
其中,黑龙江富锦象屿、宝清万里润达、集贤中粮、青冈龙凤以及京粮龙江,玉米报价下跌10~60元/吨,黑龙江集贤中粮20水分玉米降至1.138元,30水分玉米降至0.98元/斤。
富锦象屿30水分新粮报价跌至1.005元/斤。
京粮龙江干粮报价跌至1.335元/斤!
而在山东地区,工厂到货粮源增加至590车左右,企业上量较为宽松,工厂报价震荡偏弱,其中,潍坊盛泰、潍坊天力、山东福洋、肥城福宽企业落价6~10元/吨!主流玉米深加工报价横盘1.35~1.43元/斤!
个人认为,新粮玉米高开,而随着上量价格或将呈现震荡偏弱的走势,由于贸易商随收随走,虽然,下游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逐步改善,节前补库意愿较强,但是,由于粮源供给相对宽松,潮粮上市增多,企业仍有压价的情绪!短期内,玉米价格仍将按照上量呈现震荡的趋势,新陈玉米价格也将不断修正并逐步形成并轨的趋势!
03、油价重创超5%!
近期,由于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强势升值,加剧了原油市场的震荡,此前,油价显著下跌,美国原油价格跌至78美元/桶,油价已经基本回吐年内的涨势!据最新消息了解,9月27日美国WTI原油价格触底反弹,涨幅维持在2.5%,原油价格涨至78.25美元,周内跌幅达到了7.22%,月内下跌幅度高达15.84%,相比年初125.06美元,价格累计降幅高达46.81美元,跌幅37.4%!
本轮计价周期从9月22日0时到10月10日24时,9月28日油价调整进入第五个工作日,原油变化率为-5.03%,油价重创超5%,国内汽柴油价格下跌幅度达到210元/吨左右,预计,汽柴油价格下跌幅度或将达到0.13~0.16元/L!国内92号汽油价格回落至9054元/吨,降幅增加了20元/吨左右,调价后,92号汽油价格或将跌破8元/L!
猪价“跌惨”,玉米、小麦“大变脸”,油价重创超5%,发生了啥?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来自网络!
棉花价格如何
爱吃零食的人最近可能会发现,一些零食正在悄悄涨价了:继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5月1日起上调公司膨化类产品的价格后,零食巨头亿滋也上调了中国区部分产品价格。
不同的零食品牌,之所以“不约而同”调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游材料的全线飙涨,其中糖的涨价幅度虽然不大,但却尤为显眼:从今年1月份开始到4月底,白糖的主力合约从4660点,一路高涨到了5439点。而后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在5100点上方。
糖界向来有“两牛三熊”的说法,一个食糖的价格周期一般长达5~6年。自从2016年下半年达到高点以来,糖价的下跌已经持续了近三年,而此轮短暂的上扬,虽然在长周期中只能算小小的波动,但无疑给了疲倦的市场一丝曙光:
图糖价周期长达5~6年,且涨多跌少(来源:广西糖网、广发证券)
就在那么本轮的价格高涨,究竟是走出了此前低迷的阴影,抑或仅仅是一轮“死猫跳”呢?今天我们就从糖的起源开始,深扒“甜蜜的烦恼”。
1
从高贵到平民:食糖简史
食糖,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并被当做甜蜜的象征。依据形态的不同,食糖可以分为红糖、白糖和冰糖:
虽然三种糖的形态差异很大,但主要成分并无不同——都是蔗糖,只是含杂质多少不同而已,无论是白糖,还是冰糖,生产原料都是红糖。
红糖、白糖、冰糖,同根同源
红糖的制造非常简单,将甘蔗或是甜菜榨汁后过滤,再熬煮一番,就能浓缩成红糖。在红糖的处理基础之上,多了纯化、脱色的过程,最后再去除下杂质,就变成了白糖。通过对白糖结晶的再制作,就形成了冰状结晶的冰糖。
这里不得不提传说中“冰糖降火、白糖上火”的传言:现在我们很清楚了,同一个东西,只是帅丑的不一样,哪里会有不同的功效啊?与此同时,坊间传言的很多“红糖补血”的传闻,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至于女生中流传的“大姨妈来了喝红糖水”,真正起作用的是热水,而红糖的唯一作用就是提供更多的热量,加速身体变胖。
不过虽然“养生功能”不靠谱,但糖的甜蜜却是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的。也正因为如此,从古代以来,从东方到西方,糖一直是人类食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白糖也就几元钱一斤,大家都不以为然,但历史上的白糖,是非常珍贵的食物。
糖的进化史
中国的制糖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朝,就有了糖的记载,但是这时糖成为“饴”,接近今天的麦芽糖,是从含有淀粉质的粮食中提取的。当时粮食的亩产很低,不可能把大量粮食作为糖,所以,饴糖只是上层贵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到了唐朝,制糖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新唐书》载,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国内的制糖工匠已经能够用接近于现代化学脱色的生产方法而进行生产了。而到了南宋期间,福建、浙江、四川都有大量的蔗糖出产,南宋甚至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蔗糖生产。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死前一直没有攻陷的钓鱼城,就是南宋蔗糖的重要产地。
到了明代,宋应星作《开工开物》,其中的《甘嗜》篇也详尽地记叙了种蔗和制糖的各种方法。
当时的白砂糖,是这么制作的:
“福建和广西将过冬成熟的甘蔗,榨蔗汁,盛入缸中,然后用火熬,等到变成了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桶中凝结成黑沙糖。然后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质漏斗,用稻草塞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漏斗中,等黑沙糖结成块,再去掉稻草,然后用黄泥水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黑砂糖就变成了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白砂糖一样。”
图古代的制糖技术(来源:天工开物)
大约在明代中期,从中国移居海外的侨民将制糖技术传到了东南亚的菲律宾,然后再传至远隔重洋的夏威夷等地。至于西欧各国的蔗糖生产技术,则是公元七世纪时由印度经阿拉伯人所传入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不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食糖提炼技术的落后,糖的产量很低,因而只有相对富裕的人群和地区,才能将“甜蜜”作为寻常的消费。重糖,不仅是饮食习惯,也是富裕身份的标志。例如在经济发达的吴越地区,很多名菜都是“甜到发_”。
到了近代,由于大规模工业技术的应用,食糖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不但使得广大劳苦人民有机会品尝到甜蜜的滋味,也成就了一批赫赫有名的大宗产业巨头。例如,香港的太古集团、马来西亚的益海嘉里,早年都曾依靠食糖生产、贸易获取巨额财富。
不过正因为食糖的普及,甜食,含糖饮料变得大行其道,进而使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层出不穷,变成了一种“甜蜜的烦恼”。
正因为糖泛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人将糖视作咖啡、烟草、酒精一类的“成瘾物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更有甚者,国外有政客打着“健康”的幌子,扬言要对所有含有过量糖分的食品加税,以此限制消费,只是效果如何,可以参考此前“限塑令”所带来的效果。
不管糖是送来“甜蜜”的天使,还是带来“肥胖”的魔鬼,人类已经注定要和糖“相爱相杀”,对糖的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数亿人仰赖这条产业链生活。现在,我们就来走进糖产业链,了解产业链上的每一环,也了解产业链上的头部国家。
2
全球生产的糖,能满足消费需求么?
虽然含糖的东西数不胜数,但就有经济价值的大规模生产而言,全球的糖原料主要来源就两种:甜菜和甘蔗。这两种作物虽然一个像树干,一个像萝卜,但产出的糖都是蔗糖,下文中的糖如不特别说明,均指蔗糖。
图甘蔗和甜菜的区别(来源:悟空问答)
其中,甘蔗产糖占目前糖产量的80%。甘蔗的种植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在中南美洲的巴西(全球糖产量第一大国)、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泰国‘’甜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的欧洲和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我国北方也有部分地区种植。总而言之,甘蔗喜热,甜菜喜冷。
而在国内,这种“南甘北甜”表现得尤为明显: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在国内,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为15:1。
图国内“南甘北甜”的布局(来源:国君农业)
早在2014年,全球经历了过去10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当时印度更是遭受了长达数月的干旱。受此影响,2015—2016年的全球蔗糖产量大幅减少,2017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逐渐消退,世界糖主产国的食糖产量逐步回升。
图2013—2017全球食糖产量(来源:智研咨询)
表2013-2018年全球食糖产量分国家统计(千吨)(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而就需求而言,全世界消费食糖最厉害的国家,是与中国同属亚洲的印度。印度人不论男女老幼对糖果几乎都没什么“免疫力”,可以说是“见糖眼开”亦不为过。就连每天喝红茶的时候都要放好多糖;印度的甜品种类更是五花八门。
正如下表所言,印度是全球第一大食糖消费国和第二大食糖生产国,和中国人口相差无几的印度,2017年食糖的消费量却相当于1.7个中国,真可谓是“产销两旺”。
印度国内的产销状况直接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是进口国还是出口国,这将对国际市场的供需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图2013-2018年全球食糖需求量分国家统计(千吨)(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说完了全球,我们再把眼光回到国内:由于国内的食糖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是世界食糖主要净进口国家。为何不能满足需求?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
生产方面,我国甘蔗主产区地形崎岖,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成本相对较高:2016年,我国甘蔗生产成本为360-400元/吨,与巴西(134-158元/吨)、印度(140-168元/吨)、泰国(200-230元/吨)、美国(214-227元/吨)和澳大利亚(214-229元/吨)相比,处于较高水平。
图和国际相比,中国甘蔗生产成本较高(来源:国君证券)
甘蔗3年宿根特性,使得国内甘蔗种植面积呈现出增产3年,然后减产的周期特征。中国食糖在2007/2008榨季产量达到历史最高量,达到1482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预计19/20榨季国内糖产量1060万吨。
图中国食糖总产量呈现周期波动(来源:国君证券)
消费方面,中国是一个食糖大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糖总消费量由910万吨增长至1500万吨,增长了近65%。这一方面源于中国人口增长,另一方面也源于经济的增长以及制糖业的发展。
不过,由于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强,近年来糖消费量增速有所放缓。2017/18榨季,中国食糖总消费量为1500万吨,与上个榨季持平。
图中国食糖消费量稳定上升(来源:国君证券)
我国是世界食糖主要净进口国家。长期以来,国内生产白糖一般为低品质白糖,而国际贸易主要为原糖和高品质白糖;另一方面,由于成本较高,我国糖价与国际价格相比较高。因此,造成我国白糖不具有出口优势,国内食糖生产主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图国内糖价显著高于国际糖价(来源:国君证券)
2017年以前,我国食糖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古巴和泰国,三国占我国进口食糖总量的90%左右。但2017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食糖进口来源国排在首位的依然是巴西,但是巴西糖进口量大幅减少,由2016年食糖进口量198.9万吨减少为2017年的79.0万吨,减幅高达60.3%,并且巴西进口份额也由65.0%下降为34.5%。
图2017年中国食糖进口来源国(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那么2017年中国从巴西的食糖进口为何大幅下降呢?说到底还是和税有关系:
2017年5月,中国对关税配额外进口食糖征收保障措施关税,大幅提高进口糖关税,并且实施期限为3年:其中,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为45%;2018年5月22日至2019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为40%;2019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为35%。
这一措施,限制了中国自巴西等供应国的进口。那么巴西的糖产业究竟有多强大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独步全球”的巴西糖产业。
3
独步全球:巴西的糖帝国到底有多强大?
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东南部,为世界第5大国。东濒大西洋,国土面积为854.7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全国可耕地面积约4亿公顷。巴西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是甘蔗的绝佳产地。在近2个榨季,巴西中南部种植面积可以达到巴西北部地区种植甘蔗面积的10倍。
图巴西蔗糖种植区域(来源:中信建投)
图巴西中南部是该国甘蔗的主产区(来源:国君证券)
糖业巨头,奠定霸主地位
不光地域高度集中,巴西的制糖业也集中在一些大公司手里:其中,RaizenEnergiaS.A是巴西规模较大的甘蔗加工厂,2017/18榨季,该公司甘蔗压榨量为6120万吨左右。约占巴西甘蔗产量的10%左右,在收购了另外两家糖厂后,产能达到每榨季7300万吨。
另一家糖业巨头Copersucar在巴西拥有35家会员糖醇厂,2017/18榨季收榨甘蔗约8500万吨,占巴西中南部地区的14.25%,产糖460万吨,占巴西中南部地区的12.75%。
而2013年上市,由法国农业巨头路易达孚占73%股份的Biosev在巴西拥有11家糖厂,2018/19榨季,截止到6月底,甘蔗压榨量同比增加17.1%,至1130万吨,
图Biosev在巴西各地的糖厂(来源:兴证期货)
正是如此多的糖业巨头,奠定了巴西糖业的霸主地位。和巴西糖业巨头动辄几百万吨的年产能向比,中国糖企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以中粮糖业为例,该公司目前国内年产能150万吨,海外澳洲产能30万吨。
近几年巴西的甘蔗产量一直是世界前两位,巴西糖产量占全球比例的16%;且巴西糖出口量一直坐拥全球第一把交易(占比近40%),对全球糖产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巴西甘蔗种植面积巴西可耕种土地面积的2.5%,近1000万公顷。
图巴西糖产量占全球举足轻重(来源:国君证券)
但是18/19榨季,情况发生了变化,巴西糖产量下降明显,整个榨季食糖产量不足3000万吨。,印度超过巴西成为糖产量最多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乙醇的替代,以及政策的影响,使得巴西糖产量大幅下滑,以至于把头把交椅让给了印度。
图18/19得巴西糖产量大幅下滑(来源:国君证券)
乙醇,是怎么“蚕食”巴西的甘蔗的?
说到乙醇的替代,就不能不说巴西甘蔗的两个主要用途,其一是制糖,其二就是制乙醇,用作汽油的添加剂。而用乙醇做添加剂,不仅可以节省汽油,还可以提高汽油中的氧含量,改善燃烧效率。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巴西发展燃料乙醇技术并成为全球最早发展燃料乙醇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巴西汽油中添加的乙醇比例高达27%。同时还鼓励民众使用车用乙醇燃料,大大促进了乙醇燃料在巴西的应用。
目前,巴西已有超过300家乙醇燃料生产企业,乙醇生产能力也达到两千多万吨的规模,其中超过95%的乙醇用作燃料,乙醇已占据巴西轿车燃料消费的半壁江山。很多企业同时利用甘蔗生产糖和乙醇。
图巴西乙醇生产工业流程(来源:国君证券)
图18/19榨季巴西乙醇/汽油比处于低位(来源:国君证券)
高油价下,巴西乙醇难减产
由于汽油价格上涨,2017年7月底,巴西对汽柴油税率及乙醇税率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使用乙醇燃料的成本只有使用汽油的约70%成本,这大大刺激了乙醇需求,导致巴西的乙醇制造量上升,进而导致糖用蔗比例下降(糖醇比下降至历史低点35%)。
国际原油价格与巴西美元定价的乙醇价格在走势呈现高度正相关,但近些年由于汇率和巴西国内通胀等因素影响,巴西汽油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未来难以排除由于巴西自身汽油价格上涨,巴西乙醇价格不会回落,从而导致甘蔗制糖比例很难大幅提升(制乙醇更加有利可图)。
图油价高涨促进巴西乙醇业发展(来源:国君证券)
除了受到油价影响外,巴西乙醇价格季节性及其明显,根据国君期货的研究,往往随着中南部榨季开闸,巴西无水乙醇的价格大幅下滑,而随着榨季结束,价格将迅速上升。往往乙醇价格在7月上旬触底并回升。同时在每年榨季中后期(8-12月),巴西乙醇价格会出现季节性上涨。
目前远期交割的巴西乙醇期货价格来看,5-6月乙醇价格季节性低点折糖达到13.5美分/磅,而后期乙醇折糖价格将会因为季节性上涨而突破13.5美分/磅,而在制乙醇相对制糖更赚钱的情况下,糖醇比快速回升的概率仍偏小。
图巴西乙醇价格涨落的季节性(来源:国君证券)
同时,目前国际糖价一直持续低迷,压榨糖的利润明显低于用来制作乙醇的效益,因此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糖用蔗的比例大幅下滑,18/19榨季尤其明显,下降了近10%。同时使得2018年巴西蔗糖出口量同比回落26%。
图乙醇打压巴西食糖出口(来源:国君证券)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原来不光人可以吃糖,酒也可以吃糖!这和中国历史上有一段特殊时期“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茅台的粮食供应,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问题来了,产糖“一哥”产量下降这么厉害,未来糖价会怎么走呢?
4
减产消息频传,糖价或将否极泰来?
如果全球食用糖市场中只是巴西“一方有难”,其他几个主产国的“八方点赞”想必不会让国际糖价有太大波动。很可惜,幸福总是相似的,有时不幸也是。
产量:听取“减产”一片
在印度,产业政策正在让食用糖的出口变得困难。目前,印度处于换届阶段,印度现任总理莫迪为了最大的票仓--农民可以给他足够的选票支持,实施高甘蔗收购价格政策和甘蔗最低收购价政策。这导致印度国内甘蔗收购价格维持高位,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很高。
但正如前文所言,甘蔗的生长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而且由于印度实施的购政策,使得国内甘蔗收购价格维持高位,国际糖价与国内收购价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印度食糖很难出口,这对于糖价而言无疑是一种利好。
图产糖大国印度,糖出口量连续四年下降(来源:国君证券)
其他产糖大国似乎形势不容乐观:过去一段时间,全球糖库存高涨造成的糖价压制和天气原因也对泰国和欧盟的产糖量造成影响。预计2019/20榨季,泰国和欧盟的糖产量同比降幅都将在10%左右。
产量减少了,需求呢?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健康问题的愈发重视,以及食糖替代品的发展,人们主动减少食糖的使用量,因此全球食糖消费量增速缓慢。下图清晰表明,自2012年以后全球食糖消费动力不足,2013-2016年全球食糖消费量处于缓慢上涨趋势。
图全球食糖消费增长缓慢,2017年甚至下滑(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虽然上涨幅度缓慢,但与供应的下降相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2018/2019年度全球食糖供应过剩幅度缩小,国内外糖价处于低位,糖厂利润亏损,拖欠蔗农资金,各国取不同措施以保护蔗农利益与糖厂的正常运转,对糖价形成支撑。因而多机构预计,在2019/2020年度全球食糖将出现100-200万吨的供应缺口,2019年将是国内外食糖由供过于需向供不应求的转折点。并且下图可以看出,目前糖价正处于相对的底部,因而未来有很大可能否极泰来。
图2010—2019全球食糖供需平衡情况(来源:信达期货)
图当前白糖处于相对底部(来源:广发证券)
猪肉跌破14元,有地区鞭炮解禁,油价恐再上涨,什么情况?
近段时间国内棉花价格呈现了上涨的趋势,其中郑棉5月合约累计上涨500-600元/吨,基本站稳11000元/吨以上。
据山东、河北等地贸易商反馈,截止4月13日,新疆产“双28”手摘棉提货报价在11500-11600元/吨(公重、带票),个别达到11800元/吨,与上周一(6日)相比上涨近700元/吨。
一、棉花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欧洲疫情扩散减缓,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初步同意减产,国际大宗商品整体价格回升,国内外棉价均上涨。
这对市场起到刺激作用,尤其今年春节之后基本以国际股市、油价马首是瞻。油价反弹引起郑棉反弹。
目前,郑棉已恢复到11000元/吨以上,现货也同时受到提振,贸易商趁机提价。13日,山东一位贸易商介绍,当前棉花成本倒挂超1000元/吨,只要有机会大家会拼命保价的。
二、今日棉花价格行情
新疆阿拉尔市阿拉尔市新疆棉花10元一斤;四川南充市高坪区新疆棉花26元一斤;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新疆棉花31.8元一斤;江西九江市彭泽县赣棉杂1号45元一斤;云南昆明市呈贡区长绒棉60元一斤;安徽安庆市宿松县皮辊棉15元一斤;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绒棉18.33元一斤;江西九江市彭泽县长绒棉10元一斤;甘肃酒泉市瓜州县陆地棉26元一斤;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新疆棉花15元一斤;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新疆棉花25元一斤;新疆阿拉尔市阿拉尔市陆地棉23元一斤;甘肃酒泉市瓜州县棉絮33.34元一斤等,以上棉花价格信息来源于惠农网用户产地大宗批发报价(非市场零售价),数据仅供参考。
三、后期棉花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吗?
01棉花产量提升
近期,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公告,2020-2022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仍然维持18600元/吨。新疆棉农如吃了一颗“定心丸”,种棉积极性大增。
同时,春播工作正在如期展开,今年国内种棉面积不会大幅减少。预计今年新疆棉花面积或维持2019年水平,单产上升而成本下降,这对于2020年的棉价不利。
02企业“无单可做”
全球疫情仍在加剧之中,“闭关锁国”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外贸形式已不仅是不容乐观那么简单,而是外贸阵地损失惨重。
近期,不少纺织、服装贸易商介绍,仅4月份以来,外贸订单就减少了50%以上,个别达到70%-80%,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无单可做”。
各企业在保单和抢单之中,已形成激烈的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内的大洗牌、大淘汰正在上演。
4月13日,河北石家庄某企业负责人介绍,近期本地纱线价格全线下跌500-600元/吨,其中气流纺OEC12S价格跌至12900元/吨,普梳C21S价格在18000元/吨附近。
即便如此,企业仍然没有订单,这也意味着,棉价将被压低。
综上所述,近期棉花虽然止跌反弹,但市场利空仍然较多,并不支持棉花大幅上涨,业界仍然谨慎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猪肉降价是除了屠宰场和养猪户之外人之众望所归,最近半年时间猪肉价格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受全国生猪产能恢复,近期猪肉消费低迷的影响,近期猪肉价格一路回落,目前猪肉价格已经跌破14元了。
过年燃放鞭炮是我国多年的一项老传统,最近几年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各地相继禁燃鞭炮,不过近日传来好消息,有地区鞭炮解禁了。
再就是连续三次下调,92号汽油价格回归7元,95号汽油价格也降至8元左右之后,油价恐怕再次上涨。
猪肉跌破14元
最新消息显示,截至到12月21日14:00,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相比昨天下降了1.7%,来到了13.9元/斤左右,其实12月20日的降幅更大,达到了2.2%。
猪肉价格能够跌破14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生猪产能的恢复,据报道,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5次召开生猪企业代表座谈会、部门协调会等会议,要求切实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
金融方面,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提供点对点金融服务,给予规模化猪场贴息。
今年6月份,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方案,让生猪价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减少猪周期对生猪养殖产业的影响,猪价稳定之后,不仅可以让养殖户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还能让居民吃到相对合理价格的猪肉。
如果说生猪产能恢复是肉价下降的基础,那么猪肉消费低迷就是猪肉降价的催化剂。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居家办公和生活,商超、菜市场、饭店、餐馆等地方的客流量大幅减少,不仅影响了餐饮消费,也影响了居民的日常消费。
另外,学生提前放,农民工提前返乡,工厂停工又减少了猪肉的集中购。
腌腊在天气的影响下,启动较晚,又在疫情的影响下,提前结束。
种种因素叠加到一起,导致了当前猪肉消费甚至比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之前还要低迷。
春节之前,生猪价格大概率持续低迷运行,主要有如下几个逻辑:
1、当前市场标猪供应相对宽松,屠企开机率不高,猪价难涨。
2、部分地区市场上还有20%-40%的大肥积压在市场上,而随着春节时间的临近,留给这部分大肥的时间不多了。
3、地方储备肉的持续投放。
4、腌腊的需求情况可以反馈春节利好的情况,预计春节利好对猪价支撑力有限。
5、养殖端挺价惜售心态崩塌,反而有恐慌性抛售行为。
生猪价格持续回落,猪肉价格自然是易跌难涨,随着猪价的回落,猪肉批发价格有希望进入12元、13元,猪肉零售价格有希望进入15元之内。
有地区鞭炮解禁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春节的一个重要传统,“爆竹声声辞旧岁”,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忘却上一年的不愉快,用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开启一年新的生活。
但是最近几年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同时也是保护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从2014年至今,全国共有138个城市陆续推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以前那个通宵劈哩叭啦的除夕夜就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今年疫情的解封,人们渴望迎接新年,也渴望用爆竹“炸去”这三年疫情以来的不顺利,渴望鞭炮燃放的解禁,甚至有媒体翻出了去年的文章“炒冷饭”,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在评论区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网友都是支持解禁鞭炮燃放的。
可以说,允许燃放烟花爆竹是众望所归。
好消息是,今年已经有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山东的东营和滨州两地已经在上明确春节期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包括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到正月初五、正月十五这几天是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此外浙江省瑞安市也允许当地在大年三十到初三燃放烟花爆竹。
烟花爆竹产生的有害气体确实会污染空气,同时也确实会造成纸张的浪费,也会发生一定的危险,但不能因为它有危害就“一刀切”得禁止,老百姓不求着允许天天燃放,就像上面提到的这几个地区在规定的时间内允许燃放就足以。
这三年大家承载了太多的压力,今年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就是个新的开始,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地区打开这个口子,让大家过个痛快年,以更好地心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油价恐再上涨
最近三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均为下调,而且下调幅度一次比一次大,随着油价的下调,国内92号汽油价格除了海南和西藏之外,已经全面进入“7元时代”,95号汽油价格也降至8元左右,新疆、宁夏、陕西几个低价地区甚至进入7元区间。
不过有个不好的消息是,从12月20日0时开启的新一轮油价调整周期中,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两连涨了,截止到发稿前,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0.18美元,价格达到了80.71美元/桶,WTI美国原油价格上涨0.11美元,价格达到了76.34美元/桶。
受此影响,机构预测1月3日迎来的“2023年第一调”预计上涨100元/吨。
国际油价的上涨回调,一是因为美国原油库存的减少,二是因为市场对石油需求预期由悲观转为乐观,三是因为美元指数显著走弱,四是因为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让国际对国内原油需求增长充满信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